老年节后空巢症需多方合力破解

时间:2023-12-13 11:23:07
老年节后空巢症需多方合力破解

老年节后空巢症需多方合力破解

老年节后空巢症需多方合力破解,于一些老年人而言,现在正感受着“节后空巢症”的煎熬。留守的老人们,总归是要有些不适、有些失落的。老年节后空巢症需多方合力破解。

  老年节后空巢症需多方合力破解1

春节期间,亲友、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;节后,他们又像燕子外出觅食一样,纷纷从老人身边飞走。喜庆热闹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,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适应不了这种反差,便出现了心情低落、情绪抑郁、疲惫无力、食欲不振、失眠、烦躁等症状,专家谓之“老年节后空巢症”。

中国有句老话儿,叫“相见时难别亦难”。尤其是对于儿女在外打拼的空巢老人家庭,每一次团聚之后的分离,都成为老人们情感最脆弱、最无助的节点。这实际上反映出老人在衣食无忧的生活背后还存在着情感缺憾,同时也向社会指明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重点时段和工作方向。老人们渴望亲情陪伴、期盼精神赡养,希冀我们用多方面的亲情爱心填充其“空巢”,愉悦其身心。这需要政府、家庭和社会多个方面的齐心协力、共谋共担。

首先,儿女孝心呵护至关重要。鉴于当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,赡养老人的方式仍以家庭亲情照顾为主,这其实也是许多老人乐见乐居的生活环境。为人儿女者不仅要依法履行好“常回家看看”的责任义务,也要尽可能促成春节期间的亲情团聚,同时也要对老人的节后失落保有足够警惕和妥善应对。比如,要提前和委婉地做好节后上班的安抚工作,托付亲友或邻舍关照,帮助他们适应生活变化;经常与老人保持电话沟通、视频连线,随时关注老人的情绪变化;要尽可能作出下一次返家的时限承诺,让老人常有“盼头”。

其次,老人自我调适不可或缺。异地打拼的工作特性,注定了儿女对老人的亲情陪伴离多聚少。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,孩子们说好的“回家过年”可能会不得不搁浅。老人们要学会调低举家团聚的“期望值”,对儿女的回乡返家顺其自然,尤其要对儿女们的节后上班拥有心理预期。节后要善于调适环境,自我“寻乐”,多参加些户外活动或与同龄人交往,走出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,量力而行地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,从看书、习字、种花、健身和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,保持健康、开朗的心态。

其三,社区情暖“空巢”势在必行。儿孙不在身边,社区就是老人的家。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,并发挥好志愿者作用。要建立起“空巢”家庭的关爱档案,保持与“空巢”老人的电话沟通、定期巡访,积极为其创造与人沟通的交流平台。要留有其子女的联系方式,适时督促亲情陪伴;有条件的地方,可由政府全部或部分买单,为“空巢”老人提供保姆类的服务。

  老年节后空巢症需多方合力破解2

春节期间,亲友、子女像燕子归巢一样从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边;节后,他们又像燕子外出觅食一样,纷纷从老人身边飞走。喜庆热闹的家庭氛围突然消失,一些老年人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适应不了这种反差,便出现了心情低落、情绪抑郁、疲惫无力、食欲不振、失眠、烦躁等症状,专家谓之“老年节后空巢症”。如何化解“老年节后空巢症”,成了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。

聚散终有时,相逢总是短暂,相别总是难舍。此刻,我们所有人,都在经历着自己的“节后综合征”。而于一些老年人而言,则正感受着“节后空巢症”的煎熬。这近乎于是一种“时间忽然静止,空气忽然安静”的孤寂,是一种过山车般的情绪起落。喜庆热闹的氛围戛然而止,欢聚一堂的家人四散开去,留守的老人们,总归是要有些不适、有些失落的。

空巢空落落,内心更是没着没落。“老年节后空巢症”并非是一个新现象,但最近一两年,确乎是有加剧之势。众所周知,上一个春节很多人响应“就地过年”号召而未能返乡,这使得和家人分隔两地的时间被极大拉长。今年春节好不容易回家了,短暂的相逢之后匆匆告别,自然是尤其难舍难分。“归期未有期”,一种隐隐的不确定性,让老年人们在面对子女再次离去时,更加彷徨不安。

很多老年人,并没有自己的生活重心,在退休之后也没有可以打发时间的兴趣爱好,甚至也没有自己的朋友圈子、社交活动。于是,总是在盼着儿孙回来。这种以“他人”为中心的生活模式,抽离了生活本身的意义。甚至于,每一个分别的日子里,都是煎熬。而最近刚刚分别的日子,更是尤为难熬。

“老年节后空巢症”,既是一种阶段性的“不适应 ”,但其所暴露出的最根本的问题,还是老年人生活内容的空洞化。总是窝在家,而家里空荡荡。要么无所事事,要么沉迷手机成为老年低头族,这类生活方式缺乏色彩、缺乏品质。如何填满老年人的时间?如何为老年人创造更多彩的社交空间和社群交流?如何为他们的生活注入以更多的“兴趣点”?回答好这些问题,“老年节后空巢症”自然迎刃而解。

  老年节后空巢症需多方合力破解3

节后,当年轻人被“节后综合症”困扰的时候,很多留守的老人却患上了“节后空巢症”。强烈欣喜之后的深度冷清缠绕着孤寂的身影。孩子们走了,家里空了,心也空了。

喜庆、热闹、团圆的氛围骤然消失,一些老人回到了“空巢”状态后,在情绪和心理上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反差,会出现心情低落、情绪抑郁、疲惫无力、食欲不振、失眠、烦躁等症状,也就是“空巢综合症”。若未及时处置,症状持续发生,就可能久郁成病。

资料显示,目前我国的“空巢”家庭已接近50%。这也就意味着,近半老人将遇到节后“空巢”问题。如何使空巢老人避免节后“空巢综合症”,既是一个家庭问题,也是一个社会问题

什么是“空巢综合症”?

“空巢综合症”在中国精神病学中属于“适应障碍”的一种,是中老年人群的一种心理危机。法国作家维克多·布拉斯在他的著作《环境与性格》中首次提出了“空巢综合症”这种说法。

当家庭进入空巢阶段时,成年的.孩子们离开家庭,中老年的父母留在家庭中,这些快要或者已经退休的中老年人的生活重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他们会感到孤独、不安、抑郁,他们从照料者和创造者的角色上跌落下来,内心又一次充满了迷茫和失落,还将面临自我价值感缺失的危机。

“空巢综合症”带给中老年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老年孤独感,而老年孤独带给人们的身体上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。人是社会性动物,长期处于孤独中的人,基因活动会受到影响,进而导致免疫力失衡,更容易得上传染病、高血压、失眠、癌症等,甚至早亡。

老人由于长时间接不到儿子电话欲自杀,类似的新闻屡见不鲜。

有一项涉及30万人的调查研究表明,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。

也有心理专家指出,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分泌水平,从而削弱免疫系统,使人更容易生病,感觉到孤独的人的血压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,患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3倍。

如何拯救“空巢综合症“?

1、作息冲淡法

节日期间的热闹散去后,老年人要按照以往的生活规律,有条不紊、按部就班地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。

正常的作息,可让老年人平稳心情,淡化节日氛围,平复心理落差,走出“空巢”阴影。

2、爱好冲淡法

节后,重拾或培养生活爱好,透过参与登山、旅游、绘画或摄影等各类有兴趣的活动,转移对年节后寂寞感的注意力,使自己沉浸在爱好中,还可以结交许多朋友,增加生活多元与丰富性。

用爱好和兴趣丰富自己的生活,扫清孤独情绪,也不失为一种好的“自疗法”。

3、感情冲淡法

当家里只剩下老两口时,两人更应彼此关心,常沟通、常交流,通过“话疗”进一步拉近感情。

外出活动要尽量带上老伴,避免一方外出一方在家留守,徒增孤独感。

4、社交冲淡法

老年人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,尤其是独居的老人。可外出探望老友,参加老干部大学、社区联谊会、跳广场舞等,用充实热闹的社交生活来填充节后的寂寞和孤独。

此外,新妹也提醒大家,身为儿女,要多留意父母的各种身心变化,一旦发现父母有上述症状,切勿以一句“您想太多”搪塞带过,要多付出关心,让父母感受到爱与温暖。症状严重时,务必带父母找专业医师诊治,以免因症状延误而衍生出更严重的疾病。

平时也要记得多给家人打打电话哦,亲切的声音、简单的问候,往往是父母一天内最大的满足。

《老年节后空巢症需多方合力破解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